周宏泉:談談對《住宅小區黨建工作與物業服務融合工作指引》的認識與期待
發布時間: 2025-08-08
近日,深圳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正式發布團體標準《住宅小區黨建工作與物業服務融合工作指引》,并進行首次宣貫活動。該標準從機制重構、場景拓展、資源整合、量化評價四大維度,首次系統性地將黨建工作嵌入物業服務全鏈條,實現“從管理到治理、從被動到主動、從單一到生態”的三大轉變,旨在引導行業發揮價值,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。
今天,一起看看深圳市物業管理行業副會長、深圳萬廈世紀物業董事長周宏泉對該項團體標準有哪些認識與期待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當前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環境與輿論環境不如人意,究其根源就是行業發展相關方的價值導向出現問題。深圳物協抓住了當前行業發展困境的要害,將小區黨建、物業服務、社區治理進行深度融合,是對行業發展進行文化價值賦能,更是推動物業服務從“功能型服務”向“價值型治理”躍升的重要抓手,對于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。我認為,這份文件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過去,黨建與物業常處于“兩張皮”狀態——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,小區物業服務缺乏政治引領。該標準首次將黨建工作系統性嵌入物業服務全鏈條,如業主訴求響應、公共設施維護、社區活動組織等,通過機制設計,如黨員責任區、紅色物業議事會等,實現組織共建、資源共享、事務共商,真正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分。標準中提出的量化評價體系尤為亮眼。它將原本抽象的“黨建融合度”轉化為可操作、可考核的指標,黨員參與率、群眾滿意度提升幅度、矛盾調解成功率等,為企業自我優化、行業監管、政府激勵提供了科學依據,避免“為融合而融合”的形式主義。通過場景拓展,如紅色管家、智慧黨建平臺,和資源整合,如鏈接社區黨委、業委會、志愿者等多元主體,標準推動物業角色從“問題響應者”轉變為“治理參與者”,激發社區內生動力,形成“黨建有溫度、物業有質感、居民有歸屬感”的良性生態。《工作指引》已經給出了指導思想、工作方向以及工作方法方面的明確指導,而不同小區的具體情況復雜多變,單靠社區工作站、業主、物業項目經理等角色,充分理解并將《工作指引》的工作思路,無縫連接,由點子到系統,由個人想法上升到組織運行,扎實落到日常物業服務管理之中,還是存在操作難度的。因此,最好將“黨建+物業服務”,找試點,做課題,形成系統性的、操作性強、易復制的具體操作模式,方便學習推廣。同時,也需要考慮物業管理服務的復雜性,在“黨建+物業服務”操作模式實踐中,如何做好管理模式的簡約化,更加適配物業項目基層管理團隊的人力素質特點,簡單,易學,易執行。鼓勵企業將黨員報到、積分管理、議事投票、服務承諾等功能模塊接入現有智慧網絡管理系統,降低人工成本、提升響應效率,真正實現“線上黨建+線下治理”融合。建議深圳物協每年遴選一批示范項目,發布《“黨建+物業服務”融合優秀案例集》,用真實案例和真實數據說話,如投訴率下降比例、業主滿意度提升幅度、物業項目經營效益升降等,讓同行看得懂、學得會、用得上,加速標準推廣。